湖南省龍山區屬于哪個市
一、湖南省龍山區屬于哪個市
寧遠縣屬于永州市。
寧遠縣,是湖南省永州市所轄的一個縣,地處湖南省南部、永州南六縣的中心位置,東為新田縣、藍山縣和嘉禾縣,南為江華瑤族自治縣,西為道縣、北為祁陽縣。寧遠縣總面積2510平方公里,全縣轄3個街道辦事處、12個鎮、4個民族鄉以及4個國有林場。寧遠縣境內有九嶷山國家森林公園、寧遠文廟、舜帝陵等著名景點。
二、湖南四大歷史文化名城?
長沙,衡陽,岳陽,永州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五嶺北麓,湘粵桂三省區結合部,與著名旅游城市桂林相距僅170千米。永州古稱零陵,因舜帝南巡崩于寧遠九疑山而得名。又因瀟水與湘江在城區匯合,永州自古雅稱“瀟湘”。
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零陵地區,設立地級市。永州現轄芝山、冷水灘二區和祁陽、東安、雙牌、道縣、江永、江華、寧遠、新田、藍山九縣,以及鳳凰園經濟開發區、江永回龍圩管理區??偯娣e2.24萬平方公里,人口566.5萬人。
永州毗鄰兩廣,是湖南對外開放的南大門和國務院批準的湘南改革開放過渡實驗區。今日的永州,外向型經濟活躍,工農業發展迅速,交通四通八達,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商業繁榮、旅游興旺。永州,這顆綴在湖廣大地的璀璨明珠,正以最優惠的政策熱忱歡迎國內外各界朋友來此投資、旅游、觀光。
永州,隋代以前稱為零陵,隋開皇九年(589年)置永州總管府,永州之名即稱于世,此后,永州,零陵成為一地二名。
永州市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城,是湖南四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據文史記載,大約五千年前,零陵屬炎帝勢力范圍,原始社會末期,屬三苗國的江南地。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記》載:舜“南巡獰,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零陵之名始見為典籍,迄今是全國36個最古老的地區名之一。夏禹時為荊州之域,春秋時屬楚國南境,秦時劃歸長沙郡,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始置零陵郡,東漢光武帝年間(公元25~55年),將零陵郡治移至泉陵(今市芝山區)。自北,泉陵成為至今設郡置府(州)的所在地。隋開皇九年,廢零陵郡,置永州。永州,一謂因水而名,柳宗元《湘口館記》以瀟湘二水于此匯合,合“二水”二字為“永”(《元和郡縣志》);二謂以山為名,城西南百里,“有永山永水之出州”(《方輿勝覽》)。此后,永州零陵一直為唐、宋、元、明、清歷代五朝的郡、道、路、府、州治所。新中國成立后,設立零陵專署。一九五二年十一月撤銷零陵專區后,歸屬湘南行政區。一九六二年十月恢復零陵專署。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零陵地區建立地級永州市,現轄芝山、冷水灘兩個市區和祁陽、東安、雙牌、道縣、江永、江華、寧遠、蘭山、新田九個縣,以及鳳凰園經濟開發區和江永回龍圩農場、祁陽金洞林場。
三、原始農耕具備哪些條件
一、產生農耕文明有不可逾越的時空極限:在通常的情況下,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個不可逾越的極限,道縣玉蟾洞發現的人工栽培稻, 其C14年代數據最高達到了18000-22000年,現在采納的C14年代數據也有14000年(據湖南省考古研究所2001年所編《湖南考古漫步》一書的數據),已經接近了這個極限,而在距今10000年左右,地球又進入了寒冷期,生產力處于暫時停滯階段,待到距今9000年左右氣溫逐漸上升的時候,古黔中就出現了相當于這一時代的彭頭山稻作民族的聚落遺址。中原地區也出現了略晚于南方的裴李崗粟作文化遺址,要想逾越這個極限,恐怕是相當困難了。
二、產生農耕文明必需有適合的氣溫條件:中國的農耕文明的核心是“稻作文明”,水稻的生長喜暖畏寒,與氣溫有很大的關系。有些人認為考古學往往會有意外發現,依據中原的溫差在古代比現在要高2-3度,有植物生存的條件,提出了“中原也有可能成為農作物的發祥地”的假說。認為現在的考古發現還不能蓋棺論定。但假說也要建立在科學的論證之上,而不能毫無依據的幻想的。因為,氣溫的復蘇必然也是先南后北的,農耕文化已經有了良好基礎的南方人決不會丟下自己熟悉了的生產技術,謙虛地恭候中原人從無到有地熟悉了農耕文化以后,再去拜中原人為師,重新學習農耕技術的。
三、產生農耕文明必需有適合的地理緯度:從地理位置來說,世界上的印度、埃及、兩河流域與美洲印第安等古文明,都產生在氣候適宜的北緯30度左右,全都沒有違背這一自然規律,唯獨中國的文獻學因出現了歷史的偏差,才發生了中華文明產生于北緯34度左右的中原的反?,F象,違背了自然規律,過去考古學沒有跟進,無法解釋這一現象,有些人只好解釋為:“中國是個例外”,現在考古學跟上來了,才知道中華文明也產生在氣候適宜的北緯30度左右,并不例外。
四、產生農耕文明必需有天然的沼澤地資源:最適宜生長野生稻的地方是沼澤地。在沒有沼澤地的地方,是不會有多少野生稻的。古黔中湖泊密布、江河縱橫,特別是洞庭湖的四周,至今仍存在有大量的天然沼澤地。而中原地區卻極少有這樣的天然沼澤地資源。
五、產生農耕文明必需有大面積的野生稻資源:沒有野生稻的地方,是絕對產生不出“稻作文化”的,但沒有大面積的野生稻資源,同樣也是產生不出“稻作文化”的。這是因為:在地廣人稀的原始時代,只有大面積生長的野生稻,才能為人們提供經常性的食物來源,人們才會注意到它,只有注意了它,才會想到要栽培它。發現了14000多年前人工栽培稻的道縣、就處于九疑山下的蒼梧之野,野生稻的資源就很豐富。神農炎帝陵寢的炎陵縣附近一帶,至今還有占地約200畝之多的野生稻沼澤地資源。中原地區的野生稻資源,從古到今都比較貧乏,又缺乏水稻耕耘的條件,我們還要想在這樣一個“雙缺乏”的中原,找到像古黔中那樣密集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農耕文化遺址,是很難的了。
六、產生農耕文明必需有儲存食物過冬的需要:雖然有足夠的野生稻資源,假若這里的人類都沒有儲存食物過冬的習慣,稻作農業也是發展不起來的。中國云南與華南的野生稻資源都非常豐富,但因為那里四季都可以采集到各種食物,沒有存糧過冬的必要。由于人們勤于采集而懶于栽培。因此,稻作文化也是產生不出來的。直到今天為止,在中國的華南和云南一帶,還沒有找到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稻作文化遺址。似已證明了這一點。